来到惠州,我总爱绕开热闹的景区,往老城区的深巷里钻,总觉得一座城的真味道,藏在那些没有招牌、只凭香气引路的小摊里。从桥东走到桥西,一个闲逛的午后,这个想法竟真的应验了——一阵混着油炸香气的暖雾,从巷口的转角飘来,勾着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走近才看清,是个支在路边小摊。铁架上架着一口旧油锅,油花“滋滋”地翻涌,旁边竹篮里码着雪白的白萝卜丝、泛着光的虾米,还有一碗调得浓稠的面粉浆。摊主是位穿着蓝布围裙的阿姨,正低头用小网篓舀起面糊,裹上满满一勺萝卜丝和肉粒,手腕轻轻一扬,网篓就沉进了沸油里。面糊在油中慢慢鼓起,像盏小小的琥珀灯笼,不一会儿就浮了上来,外壳镀上了诱人的金黄,连带着周围的空气都变得暖融融的。原来是制作惠州当地小吃“阿嬷叫”的摊位。
“靓女,要一个吗?刚炸好的最香。”阿姨抬头看见我,笑着问我。我连忙点头,看着她用长筷子夹起“阿嬷叫”,在油锅边沥了沥油,稳稳地放在纸上。接过时,袋子还带着热油的温度,捧在手心还是暖暖的
咬下第一口的瞬间,酥脆的外壳“咔嚓”作响,嘴里立刻漫开油炸的焦香。紧接着,萝卜丝的清甜涌了上来,混着虾米的鲜和肉粒的咸,层次多得让人惊喜——外壳脆的掉渣,内里却软乎乎的,馅料的汁水裹在面糊里,一点都不油腻。
“这小吃啊,有三百年了。”阿姨见我吃得香,主动开口。她说以前巷子里满是卖“阿嬷叫”的小摊,旧时小贩怕滚油溅到围观的小孩,就会哄他们“你阿嬷叫你回家啦”,日子久了,这名字就传了下来。“现在老城改造,好多摊都没了,我在这儿摆了二十多年,就想让老惠州的味道能多留一阵。”
说话间,有位提着菜篮的老伯走过来,熟稔地要了两个“阿嬷叫”:“小时候放学,天天围着油锅转,现在孙子也爱吃,每周都要我来买。”还有个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刚放下行李就奔过来,说在外地上学,每次回惠州,第一件事就是来这儿吃“阿嬷叫”:“闻着这香味,才觉得真的到家了。”
我站在摊前,看着阿姨重复着舀浆、下油、捞起的动作,忽然懂了这道小吃的魔力。它没有精致的摆盘,食材也不过是萝卜、虾米和面粉,却藏着最朴素的烟火气——就像每个家庭里,长辈用简单食材做出的安心味道。后来逛遍了惠州的街巷,也尝过不少美食,可最难忘的还是那个清晨,在深巷里偶然遇见的“阿嬷叫”。
离开惠州那天,我特意绕回那条小巷,又买了一个“阿嬷叫”。咬着酥脆的外壳,暖意在舌尖蔓延,忽然明白:所谓乡愁,或许就是这样一口藏在深巷里的味道——不刻意寻找,却偶然遇见,从此便成了对一座城最温暖的惦念。
提醒:文中图片“珊姐姐爱旅行爱美食”实拍作品,版权所有,谢绝无偿使用,禁止未经授权转载使用,如需合作请私信沟通,谢谢
汇盈策略-汇盈策略官网-杭州配资门户-炒股配资选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