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节庆”……当非遗的玩法越来越多,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现在的青年如何看待非遗、接触非遗?互联网又为非遗带来了什么样的生态性变化?
被网友呼唤的广东专属采访
“最近我简直忙得火花带闪电的。”近一个月来,贵州贵阳的“闲月非遗手作”90后店主月月正忙碌地赶制一批“点翠大蟑螂”饰品。这些由传统非遗技艺点翠制作的“大蟑螂”发簪、胸针、项链等不仅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更成为年轻人疯狂爆单的潮流单品。短短一个月内,这款非遗作品已售出超两百只,如今已售罄缺货、购买需排队预订。
“点翠大蟑螂”有多种戴法
19世纪中叶至民国初年,广州、香港、澳门已成华洋百货交汇之地,翠羽需求量激增。北京、苏州制作的点翠胎件多在此地集散。点翠饰品虽然为皇室专用,但民间也极为追捧,连当时在华的外国商人也大量收购点翠制品,广东更成为点翠的中转站,点翠工场林立。辛亥革命后,随着传统封建制度覆灭,传统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的巨变,传统服饰也发生重大改变。点翠首饰及工艺品需求锐减,翠鸟活体本身的锐减都让点翠这一手工行业走向没落,与点翠工艺相似的烧蓝工艺开始流行。如今,广东仍有不少点翠爱好者和专业研发人员。如2025年7月广州轻工集团大新公司第一福珠宝北京路旗舰店开业,其店内传承非遗点翠工艺的“点翠鎏金系列”等“非遗+珠宝”的独特臻品为顾客带来了更多选择。
广州轻工集团大新公司第一福珠宝“点翠鎏金系列”
起初,月月制作的点翠大蟑螂只是为朋友定制的一份生日礼物,却意外在网上走红。更有粉丝把月月制作“点翠大蟑螂”的视频与网络热门歌曲《纯情蟑螂火辣辣》搭配起来,引发又一波关注热潮。
面对突如其来的热度,月月既感到惊喜和无奈,如今“点翠大蟑螂”已成为她的招牌产品,为力求还原作品的真实感与灵动感,月月还专门抓了几只活蟑螂观察。在被一些地方主流媒体关注采访后,“点翠大蟑螂”的热度进一步提升,评论区里网友们直呼最盛产蟑螂的广东的媒体赶快来采访,以至于笔者向月月发出采访邀请后,也遭遇了友善的调侃。
面对笔者的采访需求,网友对广东媒体采访期待已久、幽默调侃。《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制图
无脑恶搞or抽象创新?
“点翠大蟑螂”的走红,到底是对传统非遗的恶搞,还是网友集体搞抽象的背后隐藏着的创新力与对优秀传统的喜爱?在月月看来,以往蟑螂给人们留下传播疾病、脏乱的印象,但由于以美洲大蠊即广东常见的大蟑螂为原材料制作的可内服外用的药品康复新液的出圈,让人们对蟑螂的印象有所改观。根据记者观察,正是由此互联网上开始出现打趣蟑螂,把蟑螂形象化、拟人化并与广东的物候特点联系起来,形成了蟑螂抽象现象的基础。同时,月月也认为,这是一种可溯源的历史审美:“古代也有虫簪。蟑螂可能是我们这代人选出来的比较有互动趣味的虫。”
“点翠大蟑螂”与具有夜光效果的“景泰蓝大蟑螂”
此外,“点翠大蟑螂”还满足了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和社交需求。许多网友认为收到这样的礼物或佩戴这样的饰品非常有个性,而且印象深刻,最主要的是点翠制作的蟑螂并不影响展现点翠工艺本身的精致美。
学科背景为管理学硕士的月月自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她自学了点翠、景泰蓝、绒花等十几种非遗技艺,如今随着技艺的纯熟,月月的作品受到更多肯定,也逐渐成长为一名职业非遗手作人。其点翠作品“黔蝶系列”与“黔灵系列”获得“黔礼手信”2025贵州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和铜奖,也在第43届古巴国际旅游展上作为中方礼物赠送给古巴总理夫人。“我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领域继续发光,让越来越多国人感受到我们自己的东西是最美的、是很有趣味的,我们的审美也很高级。”月月说道。
文化自信与厚积薄发
在月月学习非遗技艺的过程中,她发现作为不少非遗技艺由于过去生产力和生产技术低下和落后,有一些步骤繁杂难度大,必须要用人工来完成,这使得很多技艺成为了亟待保护和拯救的非遗。但如今,月月不断试验,突破了不少技术壁垒,拥有了五个在审的发明专利。
放眼中国非遗,已经和非遗事业建立初期有了极大的变化,正是当下众多非遗项目传承人、非遗行业从业者的不断创新调整,才使得大多产生于农业社会的非遗在当下不断焕发出新面貌、更贴近日常生活和市场,让更多消费者有能力了解、喜爱、购买。随着2024年底,中国申报的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拍摄
近年来,我国一大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非遗相关立法不断完善,各地政府和高校、社会组织等积极推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创新。当下中国,已通过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推进区域性整体保护,以及加快传承体验设施建设,使得我国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健全,传播普及水平不断提升,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就广东来看,广东省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项目有5项,分别是粤剧、古琴艺术(岭南派)、剪纸(广东剪纸)、皮影(陆丰皮影)、茶艺(潮州工夫茶艺)。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16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8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3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24人。2023年广东省首次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种子计划”,培养首批非遗传承专业种子280人,通过举办论坛讲座培养高校在校学生2000多人次。此外,广东还打造了10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挂牌成立“非遗生活空间”,线路涉及非遗项目60多个,超6000人次游客参与游玩体验。
如今的年轻人,不再盲目追捧国外品牌,而是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文化底蕴的本土产品。如服装、首饰、茶杯、背包等日常用品中国潮风越来越凸显,经历了粗放到精细化发展的几轮洗牌,也说明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审美品味的变化也悄然改变消费市场的格局。
时尚与厚重兼备的广东非遗
(梦享时分:非遗时尚夜太炸裂啦!时长共3分53秒)
梦享时分:非遗时尚夜太炸裂啦!
8月2日晚,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品牌活动在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启动,粤港澳三地约120个非遗品牌及相关企业参与。当天,广东省多场重大非遗品牌活动同场推介,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还联合新浪微博发布“广东非遗传薪者计划”,以“个人账号孵化+市场通路拓展”模式,打造广东非遗展示与交流新平台。此外,在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品牌时尚之夜上,粤港澳三地22个非遗服装品牌集中展示一批创新设计制作的非遗服装服饰作品,掀起了大湾区的非遗时尚浪潮。
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品牌时尚之夜走秀现场。《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拍摄
在众多精致的礼服或潇洒舒适的常服中,广绣、潮绣、抽纱、瑶族刺绣、香云纱染整技艺等非遗项目均被拆解为图案、结构和斑斓色彩,重新编码到高定礼服、日常休闲装里,完美完成了“文化基因”的转译。与此同时,时尚以市场与流量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反哺效应:秀场上的几分钟曝光,不仅展现本土设计师对传统文化、非遗的理解和建构能力,还能在实际中让更多非遗从业者如绣娘、银匠、织工等人的作品从博物馆橱窗回到产业链中央。这场震撼大湾区的时尚大典也正用当代设计语言证明:传统不是被保护的过去,而是能够生产未来的源头。
《南方》杂志记者李梦醒 拍摄
“今年我们已经和河源当地志愿院校合作如何将墩头蓝与服装设计结合,今年他们的毕业生也推出了系列墩头蓝设计作品,我们也将在九月推出墩头蓝非遗设计作品大展。”壹线传媒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付明娟在采访中表示,墩头蓝、香云纱这样的非遗项目可以很好地与时尚业、服装市场结合,近年来已经展现出极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消费引领力。
传下去、新起来
婺剧演出舞台上,机械狗出演哮天犬
“老祖宗:好歹也是传下去了。”是网络上流行的对于令人震惊的非遗、传统技艺的跨界探索行为的一句评论。轻松幽默的背后也同样展现了青年非遗传承人、从业者们极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传播能力。如北京环球影城爆火的京剧《哈利波特》、视觉系油画博主演唱原汁原味《锁麟囊》火上音乐节、浙江婺剧演出的机械狗出演哮天犬让舞台赛博风满满、河南王居梅奶奶的皮老虎非遗玩具通过青年的帮助在直播间卖爆还有粉丝提出如何修改外观…… 老祖宗留下的非遗不仅传下来,还以更多新的形式方式再次涌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带动了消费、拉动了文旅、形成了风气、创造了机遇。当下青年群体的不断尝试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不断新生的路径尝试:一是“带着问题出发”从当代生活真实需求出发,让非遗成为解决方案,而非装饰符号;二是“用数字化做减法”,把复杂的工序拆解成可线上体验的小模块(短视频、互动小游戏),降低更多人群第一次“触碰”的门槛;三是“互联网建立收益透明回流机制”,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与非遗从业者互动,也能看到收益的变化,把非遗文化认同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收获。归根结底,传承不仅是留住技艺、文化、精神,更要留住非遗与人的“使用关系”;创新要合理扩大它的形,更要恢复它的用。
“我也不知道现在的路线能走多久,但我知道我们要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我特别期待能和广东手工非遗传承人学习互动,让大蟑螂带来交流、建立友谊。”月月说道。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李梦醒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李晓霞 李卓华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龙飞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汇盈策略-汇盈策略官网-杭州配资门户-炒股配资选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