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视频的相关内容网址
1958年底,也就是12月份的时候,《人民日报》传达了毛主席的号召,说:“青年学生们,到乡下去,跟农民朋友一起学习进步;乡下有广阔天地,在那里你们也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从50年代中期起,好多家庭都听了号召,陆陆续续把刚念完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孩子们送到了农村。
据说那时候,差不多有2000万的知识青年听到号召,纷纷跑到乡下去。一下子,那些本来不富裕的村庄就变成了他们的主要舞台,而那些刚毕业的学生也都变成了下乡知青。
全国各地都轰轰烈烈地搞起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和山区锻炼的活动。
为啥会搞起上山下乡这个活动呢?
这次活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怎么发生的?】
1956年,因为城市里找工作更难了,同时农业也需要更多人手,所以中央在制定全国农业发展计划时,头一回提到了让有文化的年轻人去农村参与建设的新想法。
听说去年河南省有些中学生回家乡参与了农业合作化活动,这事儿传到毛主席耳朵里,他特地写了句话鼓励大家:“凡是有本事到农村干活的知识分子,都应该乐意去。农村天地宽,在那儿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受到毛主席的鼓舞,从这一年起,全国大约有20万青年,有的是自愿报名,有的是被动员,都加入了开荒的大军。
到了1962年,为了让城里人少一些,加强农业发展,减少工人和农民的差别,达到大家平等,党和国家开始把城里的年轻知识分子去农村劳动当成了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
10月份,国务院头一回举办了青年学生交流会,正式把这项活动列进了国家规划里,还出台了关于安排哪些人、怎么安排、以及需要多少钱等问题的相关政策。
设立了知识青年下乡工作指导办公室,意味着这项活动不再只是口头上的动员,而是变成了一项必须参与的步骤,“知青”成了那个时代年轻人身上不可或缺的标签。
【知青下乡都做什么?】
那时候的标语是,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和知识青年一起跟农民朋友深度融合。
说白了就是到乡下去劳动,大多是干些力气活儿,像清理粪便、绑麻绳、修建水利设施,还有到稻田里插秧这些。
要是你有啥特别的手艺,比如当个会计、大夫或者电工啥的,晚上大伙儿就聚一块儿,学学唱红歌,读读毛主席的语录啥的。
从1956年首批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下乡起,一直到文革爆发前夕,全国城市里总共有大约130万年轻人去了农村和山区,但到了文革时期,这项活动就变得庞大而复杂了。
【上山下乡后遗症】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闹起来以后,城里的学校都不上课了,工人们也放下了手中的活,大学不录取新生,工厂也不运作了,导致好多年轻的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在那个时候,上山下乡运动成了这些人的一条出路,不过跟以前比起来,还是有些不一样了。
首先就是人数猛增了好多倍,从66年到68年那会儿,大家管叫“老三届”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总共有260万人,因为政治运动的影响,都一股脑儿地去了农村和边远地区。
第二点不同的是方式变了,以前大家主要是去农场参加上山下乡,但这次主要是采用插队的形式。插队是啥呢?就是直接加入到农村的生产队里,跟村民们一样,通过劳动赚工分,到年底参与分红,还能分到口粮。
到1976年文革结束那会儿,十年里总共有1600万人跑到农村去了,这人数跟全国十分之一的城里人差不多,真是现代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城乡人口大流动啊。
那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跟知青下乡到山里村里的事儿扯上了关系。
知青下乡这事儿,从积极的角度看,刚开始那会儿确实帮了不少忙,让农民和工人、城里和乡下的差距小了点儿。它对农村教育推广、合作医疗这些方面,都挺有帮助的。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规模迅速扩大,各方面都没能跟上节奏。那会儿我们才刚从三年的困境中走出来,粮食供应本就紧张得很。
很多知青下乡让农村多了很多劳动力,可粮食收成却没涨,而且国家给这项政策的补贴也没跟着人数涨,结果问题就越积越多了。
比如说,插队的安置补助太少,连饭都吃不饱,生病也没保障之类的。
甚至有些地方,知青和村民之间闹起了别扭,结果导致知青受到了欺负。
有个很典型的事儿,就是小学老师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了封信,诉说了下乡知青们的苦日子,还举报了有些地方干部滥用权力,搞些歪门邪道。
毛主席看了信后,马上给李庆霖回了信,写道:“李庆霖同志,我给你汇三百块钱,先应应急,家里没米下锅的问题。像这样的事儿全国还有不少,我会慢慢想办法统一解决的。”
这件事情让毛主席非常上心,他开始想办法改进运动里的问题,但因为在那个特殊的政治环境里,最后也只是表面应付了一下,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知青们碰上的实际困难。
【怎么结束的?】
1976年文革终结以后,不少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示威、停工等手段表达不满,盼着能回到城市。
小平同志就提到:眼下的上山下乡运动不能长久持续,农民朋友不乐意,城里人下乡反而像是在跟农民争饭碗了!
之后,就全国知识青年下乡这事儿,开了个工作讨论会,会上说了要慢慢减少下乡的范围,不再叫大家去农村,也不搞插队了,要根据各地情况办知青点,对于那些已经在农村插队的老知青,也会慢慢想办法给他们安排好。
城里想办法开拓新行业,多找些工作机会,好给这些年轻人新的发展方向等等。
到了1979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上山下乡运动慢慢停了下来,不再要求知识青年必须下乡,而是变成了自愿参加。就这样,持续了二十多年的上山下乡运动画上了句号。
这是一段别样的过往,如今的年轻一代或许听说过知青这个词,但不明白知青具体是怎么回事。
只有真正走过那段日子的人,才能懂得“知青”这俩字背后的味道。
必须得说,这场运动有不少瑕疵,让不少人虚度了年华,但它也记录了一代年轻人拼搏努力的成果。
他们和当地的百姓一块儿,靠着不懈的努力和辛劳,在共和国的篇章中添上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要是你也当过知青,那就在评论区分享下你的经历吧,好让更多人知道那个特别年代的事儿。
我是真史君,只说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儿,咱们下次再见啦!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汇盈策略-汇盈策略官网-杭州配资门户-炒股配资选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