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王一理
匠谚有言,“椽稳瓦则安,梁正脊不偏”,木作与泥瓦作好比古建筑的“骨”与“肉”。两项联系密切的工种,对工匠也有着同样的要求:既要有运砖锯木的“扛鼎力”,还要有塑灰雕花的“运针巧”。
近日,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盛大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93名选手在此展开激烈角逐。在现场,来自四川的李建忠匠心独运,用灰扑扑的原材料搭建了一段空斗墙混砖拔檐蓑衣顶,并灰塑脊饰,最终斩获泥瓦作文物修复师项目三等奖。“越困难我就越想攻克。”他说。
日前,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李建忠,恰逢成都的天空下起绵绵细雨,54岁的李建忠在电话那头表示:“可能得一会儿才能接受采访,我现在要去‘抢救’我的毛坯。”
万事俱备,赛前突然眼睛充血
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合照 图据大赛组委会
这个以“保护文化遗产 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大赛,其实是一场对选手的理论知识、实操水平、临场应变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六个比赛项目均设置了占比20%的理论考核和占比80%的实际操作两个环节,并针对性地考察本项目必备的核心技能。
据了解,为兼顾南北古建筑风格之不同,泥瓦作赛项设置了砌筑空斗墙(铺设合瓦墙帽并制作灰塑脊)、硬山墀头墙(加工博缝头,铺设披水梢垄与合瓦屋面)两道考题,选手可任选其一。
李建忠介绍:“北方建筑做一段墀头墙,考核墙体砌丝缝的平、直,加工荷叶墩、混砖、炉口砖,枭砖、盘头砖,博缝的霸王拳砖,和稍垄的披水砖的加工精细度;南方建筑做一段空斗墙蓑衣顶灰塑脊饰,主要考核空斗墙砌筑的平顺直,然后就是拔檐混砖加工精细度,再就是做灰塑脊饰的贴塑工艺。”
对于从业近二十年的李建忠而言,这次比赛的项目其实就是他日常工作中经常做的事情。原本以为,一切都会如预想中一般,但是实操比赛的前一天,意外还是来临了。
“实操比赛最后一天的中午,我的眼睛突然充血了。”彼时,身边人都在劝说李建忠放弃比赛,保重身体为主,“但我这个人就是越困难我就越想攻克。”李建忠坦言,由于身体的突发情况,他当时只得一边测血压,一边坚持进行比赛。但也正因如此,牺牲了最后清理操作台的时间。“有点可惜,但好在最后坚持下来了。虽然没有达到预期名次,但是持着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心态,所以我并不遗憾。如果有机会再参赛,争取获得理想成绩!”
作品 图据受访者
最小的徒弟是00后
谁都知道,泥瓦工是个苦差事。在各项文物修复技艺里,属泥瓦作的“脏活儿”“累活儿”最多。入行多年,李建忠深有体会。
2006年,35岁的李建忠从土建转行至古建筑,两者虽有共通性,但系统知识终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李建忠在刚入行时熟读大量相关书籍,并将这个习惯保持至今。“转行到古建筑后,我觉得我做的事更有意义了。”在他看来,古建筑当中带来的美的享受,是此前从未有过的体验,即使工作环境在旁人看来并不是那么舒适。
在李建忠的日常中,工地常常尘土飞扬,走一圈就沾满身的灰。有时工地在野外,只能住帐篷,大风常常掀掉了帐篷顶,赶上大雨,帐篷里可能会积水,甚至把鞋子冲跑。最难受的是夏日三伏,上屋顶弄瓦,屋顶的高温,使其穿着鞋都会觉得烫脚。
而在这一过程中,李建忠乐此不疲。聊天中,他向记者透露,时至今日,他已经收了八个徒弟。“最大的是86年的,最小的是2002年的。”李建忠称,这些徒弟大多是亲戚或朋友家的孩子,给他们授业解惑,每天对他们言传身教。目前他对每一个徒弟的首要要求就是必须在闲暇之余,学会临摹古建筑经典图例,通过绘画把每一个细节铭记于心,再结合自己的思维融入一些新元素,赋予所做的东西更完整的寓意和灵气,而看着一批批新生力量的涌现,李建忠无比欣慰。
李建忠图纸 图据受访者
文物技能行业最高规格的比赛落下了帷幕,文物修复师对技艺的追求却不会因此止步。正如李建忠在采访中提到,他期待着,看到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这个传统文化塑造之美的队伍当中。
汇盈策略-汇盈策略官网-杭州配资门户-炒股配资选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